流动性风险名词解释 (一)

优质回答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具有清偿能力,但可能无法及时获取足够的资金,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取这些资金,以满足资产增长或偿还到期债务的需求。这一定义来自于2009年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成因包括银行在负债减少或资产增加时可能遇到的流动性困难。当银行面临流动性不足时,它可能无法通过增加负债或以合理成本快速变现资产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这会对其盈利能力产生影响。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可能导致银行破产。
商业银行在流动性不足时,可能无法以合理成本快速减少负债或变现资产以获取所需资金,进而影响其盈利水平。若大量债权人同时要求兑现债权,例如存款人发生挤兑,商业银行可能面临流动性危机。
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相比,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原因更为复杂和广泛,通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的产生不仅可能源于商业银行流动性计划的不足,还可能与信用、市场、操作等其他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有关,这些缺陷可能导致流动性不足,甚至引发风险扩散,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流动性。
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不仅需要妥善安排流动性,还应有效管理其他主要风险。从这个角度看,流动性风险水平反映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状况。
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有哪些 (二)
优质回答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事前充分风险分析评价与削减措施:银行在开展业务前,应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评估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削减风险。这包括避免业务品种在特定时期过度集中,以及减少资金流量缺口风险。同时,考虑在自身财务状况恶化时,应对交易对手提前终止安排或提高信用安排所需的融资来源。
2. 事中风险监管和风险报警预警程序:在业务进行过程中,银行应实施风险监管,确保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建立风险报警预警程序,一旦发现风险超出阈值,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3. 事后紧急处置过程:当流动性风险实际发生时,银行应迅速启动紧急处置程序,以最小化风险带来的损失。
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通常从存量和流量两个角度进行:
1. 存量管理:要求银行保留一定量的现金或其他容易变现的资产,确保这些资产与预期的流动性需求相匹配。
2. 流量管理:通过各种资金流入,如存款、贷款归还和利息收入等,确保银行具备筹措资金的能力,以满足及时支付义务和贷款承诺。
流动性风险管理对银行业务的扩大和实力增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效的资金头寸调度,银行可以加快资金周转,扩大业务规模,并提高央行供给的头寸的有效派生,增强银行实力。
此外,流动性风险管理还有助于维护和提高银行信誉。足够的流动性不仅能避免经营亏损,更能应对流动性危机,维护银行形象和信誉,确保其持续发展。
流动性风险管理还是避免和减少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及时灵活的资金调度,银行可以有效协调头寸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规避和减轻风险。
最后,流动性风险管理对提高商业银行经营业绩也将起到重要作用。良好的流动性管理能够扩大业务领域、增强银行实力,进而提高银行效益,实现业绩增长。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三)
优质回答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第五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体系实施监督管理。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和问责机制。第八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偏好应当至少每年审议一次;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四)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其他有关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部分职责。第九条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定期评估并监督执行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二)确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商业银行具有足够的资源,独立、有效地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
(三)确保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在商业银行内部得到有效沟通和传达;
(四)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五)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流动性风险水平及管理状况,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的重大变化,并向董事会定期报告;
(六)其他有关职责。第十条商业银行应当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其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应当与业务经营职能保持相对独立,并且具备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
商业银行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部门应当具备以下职能:
(一)拟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核批准;
(二)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包括持续监控优质流动性资产状况,监测流动性风险限额遵守情况并及时报告超限额情况,组织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组织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的测试和评估;
(三)识别、评估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机构中所包含的流动性风险,审核相关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
(四)定期提交独立的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五)拟定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批;
(六)其他有关职责。第十一条商业银行应当在内部定价以及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中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因素,在考核分支机构或主要业务条线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时应当考虑流动性风险成本,防止因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而放松流动性风险管理。第十二条商业银行监事会(监事)应当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至少每年向股东大会(股东)报告一次。
商业银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方法有哪些 (四)
优质回答1. 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不应仅限于资金管理层面,而应作为一个跨部门的、涉及资产和负债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商业银行需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全面审视和防范流动性风险。
2. 对资产负债进行结构性调整
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能够增强流动性的自然调节能力,从而降低流动性风险。这包括合理安排资产的到期日和收益率,以及负债的到期日和成本。
3. 通过金融创新降低流动性风险
利用金融市场上的工具和策略,如利率衍生品、短期融资等,商业银行能够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金融创新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减少流动性风险。
4. 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流动性风险的早期识别和预警对于风险控制至关重要。商业银行应建立和完善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关键指标和市场趋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性充足意味着银行能够在无损失的情况下迅速转换资产为现金,以及以合理成本获取所需资金。当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流动性风险便随之产生。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采取上述措施来控制和降低流动性风险。
生活中的难题,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解决,看完本文,相信你对 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它应该怎么处理。如果你还想了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的其他信息,可以点击皮律网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