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刑事后民事的法律依据 (一)

先刑事后民事的法律依据

贡献者回答法律分析: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先刑事后民事。

法律依据:如果正在审理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发现涉嫌犯罪,且该刑事犯罪嫌疑案件确认的事实将直接影响民事纠纷案件的性质、效力、责任承担的,应当裁定中止审理,将犯罪线索移送有关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等待刑事程序终结后再恢复审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

第一条 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条 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为已经遭受的实际损失和必然遭受的损失。

第三条 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依法判决后,查明被告人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应当裁定中止或者终结执行。

第四条 被告人已经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第五条 犯罪分子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而使其遭受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被追缴、退赔的情况,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经过追缴或者退赔仍不能弥补损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

先刑后民的法律依据 (二)

贡献者回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先刑后民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发现嫌疑人涉嫌刑事犯罪进行审理时,应当在侦查机关对涉嫌刑事犯罪的事实查清后,由法院先对刑事犯罪进行审理,再就涉及的民事责任进行审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先刑后民作出详细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在刑事案件立案后第一审判决宣告以前提起。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在第一审判决宣告以前没有提起的,不得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可以在刑事判决生效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先刑事后民事的法律条文 (三)

贡献者回答“先刑事后民事”是指在处理涉及同一事实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时,原则上应先进行刑事案件的审理,待刑事案件审结后,再处理民事案件。

在司法实践中,当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涉及同一事实时,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往往对民事案件的处理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先进行刑事案件的审理,有利于查明事实真相,确定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为民事案件的处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涉及刑事因素的民事案件都必须等待刑事案件审结后才能处理。在某些情况下,如刑事案件的审理进度缓慢或民事案件需要尽快处理以保护当事人权益时,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民事案件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先刑事后民事”原则并非绝对,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和法律规定进行适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民事案件的处理结果对刑事案件的审理具有重要影响时,也可以考虑先进行民事案件的审理。

综上所述:

“先刑事后民事”是法律在处理涉及同一事实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时的一项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刑事案件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同时保障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具体适用时,需要根据案件情况和法律规定进行灵活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十六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此条规定了刑事案件的处理原则,包括在特定情况下不追究刑事责任,为“先刑事后民事”原则提供了法律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

民事主体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不影响承担民事责任;民事主体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优先用于承担民事责任。

此条规定了民事、行政、刑事责任并存时的处理原则,即民事责任不因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而免除,为“先刑事后民事”原则在民事案件处理中的适用提供了依据。

相信关于先民事还是先刑事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皮律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