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构成犯罪吗
- 2、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立案标准认定
- 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司法解释有哪些
- 4、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同诈骗行为吗?
本文提供了以下多个解答,欢迎阅读:
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构成犯罪吗 (一)

答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构成犯罪。具体说明如下:
定义:伪劣产品是指生产、经销的产品违反了我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其质量、性能指标达不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所规定的要求,甚至可能是无标生产的产品。假冒产品则是指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使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是正版的产品。
犯罪构成:行为人售卖劣质商品,若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这包括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生产者、销售者若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将根据其销售金额的大小受到不同程度的刑事处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以及没收财产等。
因此,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甚至可能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而且是一种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立案标准认定 (二)
答需要根据产品的销售金额及货值金额来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构成。若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或者货值金额达到十五万元,即可构成该罪。
1. 伪劣产品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
2. 伪劣产品尚未销售,但货值金额达到十五万元;
3. 伪劣产品销售金额未达到五万元,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达到十五万元。
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的认定包括:
1. 主观上是否存在明知伪劣产品。如果行为人不知情,因缺乏故意而不构成犯罪。
2. 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若行为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但销售金额未达到五万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不视为犯罪,除非有特殊情况。
根据《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生产伪劣产品尚未销售,但货值金额达到十五万元,应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不应无罪处理。该《解释》第2条第3款规定,货值金额应以违法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无标价的,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可委托指定的估价机构确定。
内容旨在提供帮助,如有其他疑问,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十六条,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 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
2. 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
3. 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的。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司法解释有哪些 (三)
答国家严格把关产品的质量,严格打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另外,曾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行政处罚或判刑的也是不得适用缓刑的情况之一,什么是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呢?是指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5万元的行为;行为人的故意表现为在生产领域内有意制造伪劣产品。在销售领域内分两种情况:一是在销售产品中故意掺杂、掺假;二是明知是伪劣产品而售卖,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司法解释有哪些吧?
第一条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在产品中掺杂、掺假”,是指在产品中掺人杂质或者异物,致使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产品明示质量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降低、失去应有使用性能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或者以残次、废旧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正品或者新产品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产品。
对本条规定的上述行为难以确定的,应当委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
第二条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的“销售金额”,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
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贷值金额达到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
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的,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按照国家计划内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997年4月22日联合发布的《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委托指定的估价机构确定。
多次实施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未经处理的,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或者货值金额累计计算。
第三条 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监定,生产、销售的假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的“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一)含有超标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
(二)不含所标明的有效成份,可参贻误诊治的;
(三)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可参造成贻误诊治的;
(四)缺乏所标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
生产、销售的假药被使用后,造成轻伤、重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生产、销售的假药被使用后,致人严重残疾,三人重伤,十人轻伤或者造成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
第四条 经省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机构以鉴定,食品中含有右能导致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超标准的有害细菌或者其他污染物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
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被食用后,致人死亡、严重残疾、三人重伤,十人轻伤或者造成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后果特别严重”。
第五条 生产、销售的有毒、有害食品被食用后,致人严重残疾、三人重伤、十人轻伤或者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生产、销售的有毒、有害食品被食用后,致人严重残疾、三人重伤、十人轻伤或者造成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
第六条 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致人轻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的“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造成感染病毒性肝炎等难以治愈的疾病,一个重伤、三人轻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后果特别严重”。
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致人死亡、严重残疾、感染艾滋病、三人重伤、十人轻伤或者造成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情节特别恶劣”。
医疗机构或者个人、知者或者应当知道是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而购买、使用,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以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定罪处罚。
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可视为“保障人体健康的行业标准”。
第七条 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中“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一般以二万元为起点;“重大损失”,一般以十万元为起点;“特别重大损失”,一般以五十万元为起点。
第八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不履行法律规定的查处职责,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天刑法第四百一十四条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放纵生产、销售镅药或者有毒、有害食品犯罪行为的;
(二)放纵依法可能判处二年有期徒刑刑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
(三)对三个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履行追究职责的;
(四)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
第九条 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而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许可证件,或者提供生产、经营场志或者运输、仓储、保管、邮寄等便利条件,或者提供人制假生产技术的,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共犯论处。
第十条 实施生产、销售为伪劣商品犯罪,同时构成侵犯知识产权、非法经营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十一条 实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的犯罪,又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查处,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第十二条 国家机工作人员参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从重处罚。
是小编介绍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司法解释有哪些的内容,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购物维权的知识,那就继续浏览本网生活维权知识库中的内容,才能更好的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同诈骗行为吗? (四)
答售卖假冒伪劣商品不属于欺诈,而相关的刑罚条例则针对其专设有“生产和销售伪劣物品罪”。
所谓欺诈,即以非法侵占他人财产为动机,采用虚构或隐瞒实情等手段获取公私财货的行为。
至于“生产和销售伪劣物品罪”,乃是指生产商或销售人员故意在制品中夹带杂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或用不达标商品冒充合格品,且销售额达50,000元者。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皮律网希望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构成犯罪吗,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