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算诈骗吗 (一)

答不算,销售假冒伪劣的产品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构成诈骗罪的,但如果情节严重的,就会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故意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的行为。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卖假货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二)
答卖假货属于违法行为,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一、卖假货属于犯什么法
微商卖假货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两种罪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
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
销售金额二百万元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认定
关键是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故意和客观方面的结果来考虑。当行为人故意制造、销售伪劣产品,销售金额达到法律规定的5万元时,即成立犯罪;销售金额不满5万元的制售伪劣产品的行为一般属违法行为,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于实践中发生的仅仅查处到伪劣产品本身,而难以甚至根本无法查清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的案件,根据2001年4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规定的销售金额3倍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
处罚规定,我国《刑法》第140条规定,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金额5万元不满20万元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20万元不满50万元的,处2年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50万元不满200万元的,处7年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200万元的,处15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2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我国《刑法》第150条规定,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140条的规定处罚。
三、假货的危害
有人喝了掺工业酒精的白酒致死,全家痛哭;有农民因买了假种子,播种后长出的是杂草,一年辛苦化为乌有;有人用兽药装作人药,用淀粉制的抗生素,病情加重,苦不堪言……近年来,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已使很多人刻骨铭心,其实,假货的危害,远不止此。
《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已颁布多年,仍有制假售假者无视国情,肆意胡为,可使假冒伪劣产品畅行无阻,他们还用高回扣推销,向执法者行贿,使社会风气乌烟瘴气。
不仅如此,我国年均假冒伪劣产品的产值有1300亿元之多,国家因此年均损失税收250亿元。不少中外名优产品原来畅销于市场,如今被假货充斥得一筹莫展。上海大众汽车配件年销售额仅14亿元,而冒牌货年销售额高达30亿元,高出正品一倍还多。据对146家被假冒货侵害企业的调查,其中23家假冒产品销售额占真品销售额的50%,有11家超过了100%,最惨的一家,假冒产品销售额是真品的568倍,哪里还有真品的活路?投资环境遭破坏,会使国内外投资者望而却步;假冒货若混到国外,还会损害国家声誉。
希望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制假售假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三)
答制假售假属于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刑事犯罪类型的违法行为。
制假售假是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行为的统称。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制假售假与制售劣质产品行为被统一归纳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在司法认定上,不仅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属于制假售假行为,从事此类商品的储存、运输行为,也属于制假售假。
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产品罪本罪是指违反国家的产品质量法规,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或者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销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依法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活动,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制假售假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一般情况下,制假售假者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拘役、有期徒刑等,并可能被处以罚款。此外,相关部门也会采取行政处罚措施,如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违法所得等。对于制假售假的经营者,还可能面临商业信誉受损、市场禁入等后果。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是法律的底线,对于制假售假行为,法律将严厉打击,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综上所述,制假售假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破坏了市场秩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
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
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
销售金额二百万元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中的“伪劣产品”如何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怎么处罚? (四)
答刑法中的“伪劣产品”是指生产、经销的商品违反了我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其质量、性能指标达不到相关标准所规定的要求,甚至是无标生产的产品。对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处罚标准,根据销售金额的不同,有不同的刑罚和罚金。
伪劣产品的认定: 掺杂、掺假:在产品中非法混入杂质或异物,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以假充真:用假冒伪劣的产品冒充正品。 以次充好:用低质量的产品冒充高质量的产品。 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将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标注为合格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生产、销售“伪而不劣”或“劣而不伪”的产品,不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前者指假冒他人产品但质量符合基本要求,后者指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但没有进行假冒行为。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处罚标准: 销售金额5万元不满20万元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2倍以下罚金。 销售金额20万元不满50万元的:处2年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2倍以下罚金。 销售金额50万元不满200万元的:处7年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2倍以下罚金。 销售金额200万元的:处15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2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制假售假立案标准是什么 (五)
答制假售假在刑法上的罪名是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罪。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16条规定: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的;
2、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的;
3、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的。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是刑事案件吗的信息了解不少了,皮律网希望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