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商业诚信与法制秩序是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石。近日,某地区市场监管执法部门在一次例行检查中,查获了一批案值高达7万多元的假冒商品。这批假冒商品不仅侵犯了正规厂商的知识产权,更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构成了严重威胁。那么,如此数额的假冒商品查获,是否已经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立案标准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与明确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乎法律的公正执行,也直接影响到市场秩序及消费者权益的有效维护。
查获案值7万多的假冒商品够立案标准吗 (一)

最佳答案在法律框架下,生产或销售伪劣商品的行为如果达到一定的金额,将构成刑事犯罪。具体而言,当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时,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即达到刑事追诉的标准,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如果查获的假冒商品案值达到七万多元,显然已经超过了刑事追诉的门槛,符合立案的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对于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法律有明确的量刑标准。具体来说,如果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不满二十万元,将面临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若销售金额达到二十万元不满五十万元,则可能面临二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而销售金额超过五十万元,将面临七年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一旦销售金额达到二百万元,则将面临十五年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或没收财产。
因此,当查获的假冒商品案值达到七万多元时,不仅应当立案,而且需要根据具体金额依法进行相应的刑事追责。这不仅是对违法行为的严肃处理,也是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
卖3万假冒伪劣产品处罚吗? (二)
最佳答案卖3万假冒伪劣产品不构成犯罪,工商部门会对经营者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并根据违法所得处以一定罚款,在一倍到十倍之间,具体看违法情节。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经营者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果销售假冒伪劣产品5万元,构成立案标准。
一、卖3万假冒伪劣产品处罚吗
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1、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
2、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3、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的;
2、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的;
3、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的。
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金额5万元不满20万元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20万元不满50万元的,处2年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50万元不满200万元的,处7年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200万元的,处15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2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综上所述,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是违法行为,严重者触犯《刑法》。销售额达到5万构成刑事立案的标准,如果是3万元,则违法人员会受到行政处罚,将被罚款,根据非法所得金额的一定倍数征收。个人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
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立案标准 (三)
最佳答案【法律分析】: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立案标准: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的;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的;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十六条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的;
(二)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的;
(三)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的。
本条规定的“在产品中掺杂、掺假”,是指在产品中掺入杂质或者异物,致使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产品明示质量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降低、失去应有使用性能的行为;“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的行为;“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或者以残次、废旧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正品或者新产品的行为;“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产品。
对本条规定的上述行为难以确定的,应当委托法略、行政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本条规定的“销售金额”,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按照《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委托估价机构进行确定。
【温馨提示】
假冒产品处罚标准 (四)
最佳答案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金额达到5万元就可以达到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立案标准。
卖假冒品牌商品的处罚如下:
1、销售金额五万元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
4、销售金额二百万元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有如下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普通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者、销售者违反国家的产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个人和单位;
4、主观方面为故意。
希望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1、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金额5万元不满20万元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2倍以下罚金;
2、销售金额20万元不满50万元的,处2年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2倍以下罚金;
3、销售金额50万元不满200万元的,处7年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2倍以下罚金;
4、销售金额200万元的,处15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2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五)
最佳答案在法律框架内,如果生产者或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一旦这些行为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将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具体而言,只要生产者或销售者的行为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就可能被立案追诉:
首先,当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人民币时,这被视为严重违法行为。其次,即使伪劣产品尚未销售,但其货值金额达到十五万元人民币,也构成立案追诉的条件之一。最后,如果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不足五万元,但将其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达到十五万元人民币,同样会面临法律的严肃处理。
这些标准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通过明确立案追诉的标准,可以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行为,确保市场公平竞争,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标准的设定不仅考虑了直接经济损失,还考虑了潜在的市场风险和消费者安全。因此,任何企图通过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来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了解这些法律规定有助于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识别和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此类违法行为,共同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明白查获案值7万多的假冒商品够立案标准吗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皮律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