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经济往来。其中,不当得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根据法律规定,不当得利是指在欠缺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一方获得了利益,而他方因此受到了损失。然而,并非所有不当得利都需要返还。在特定情况下,如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债务到期前的清偿以及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这三种情况下的不当得利,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是可以不予以返还的。

不当得利三种情况可以不返还 (一)

不当得利三种情况可以不返还

贡献者回答根据《民法典》第985条,不当得利在三种法定例外情形下无需返还:

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

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

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一、为履行道德义务的给付

适用场景

基于社会公德或伦理义务的给付,例如:

赡养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

救助他人后自愿放弃追偿费用。

例外限制

若给付超出合理道德范围(如巨额赠与),可能被认定为“自愿赠与”,需另按赠与规则处理。

二、债务到期前的清偿

适用场景

债务未到期时提前还款(如提前偿还房贷、借款),债权人接受后反悔要求再次返还。

例外限制

若债权人明确拒绝提前清偿,债务人强行支付后仍可主张返还。

三、明知无义务仍主动清偿

适用场景

明知无债务仍主动付款(如误以为欠债而转账,或受胁迫但无法律依据的支付)。

例外限制

若支付因重大误解(如算错账目),可撤销支付行为并要求返还。

道德义务需符合社会共识:超出合理限度的“道德给付”(如天价赡养费)可能需通过赠与合同规则处理。

保留证据:若因受胁迫或欺诈而“无义务清偿”,需举证证明非自愿,否则难以追回款项。

诉讼时效:不当得利纠纷诉讼时效为3年,超期起诉将丧失胜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

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

(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

(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 (二)

贡献者回答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为三年。

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是3年,这时候适用的是民法典的普通诉讼时效。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定,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是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该知道事实属于不当得利,以及知道对方当事人之日开始进行计算。

诉讼时效起算时点的确定,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1、主观标准,即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开始起算;

2、客观标准,即从救济权发生或可得行使之时起算。客观标准不受权利人知与不知的影响,有利于实践诉讼时效制度维护交易安全的规范目的。

如果需要行使不当得利请求权,必须要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受损人知道或者应该知道不当得利事实的存在;

2、受损人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受益人是谁;

两个条件必须要同时具备,时效才能开始计算。

综上所述,在司法实践中,如原告通过一定外在表示向被告主张返还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从此时开始计算。此种情况下,以双方当事人意见一致或一方提供有效证据证明时确定。如原告未有表示,则考察其何时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该种情况下,有关法律法规如对从事一定行为作出相应规定的,并且从事该行为按常理能够发现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的,则该行为依法应当作出之时即为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的时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是几年 (三)

贡献者回答【法律分析】:返还不当得利诉讼时效是三年,我国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第一百八十九条【分期履行债务的诉讼时效】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条 【对法定代理人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温馨提示】

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四)

贡献者回答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了利益。

网友咨询:

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律师解答:

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是三年。我国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律师补充: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如下:

1.必须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不当得利中的利益取得,局限于财产方面的利益,不包括精神利益。这里的取得,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可以体现为财产利益的积极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为债务的消极减少。

2.必须有他方受损失。这里的损失既可以表现为应得到的财产利益的减少,也可以表现为原有的债务的增加,必须具备他方的最终损失。

3.得利人所取得的利益和受损人所损失的利益之间必须具备因果关系。受损人的损失是得利人的受益所造成的结果。得利与受损间的因果关系既不要求他方受到的损失与一方得到的利益同时发生,也不要求二者的范围或表现形式相同。

4.得利人得利没有法律上的合法根据。如果有合法根据,则不存在不当得利的问题。而恰恰是因为法律没有根据或者允许,才会导致得利不合法,需要返回。

【法律法规】: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我们通过阅读,知道的越多,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越多,对待世界的看法也随之改变。所以通过本文,皮律网相信大家的知识有所增进,明白了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