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伟哥类保健品流向哪些省市?吃了假冒伟哥会怎样? (一)

假冒伟哥类保健品流向哪些省市?吃了假冒伟哥会怎样?

优质回答假奶粉假疫苗假注射气体,居然又蹦出一个假冒伟哥类保健品。商家这是唯利是图。吃了假冒伟哥对身体有害吗?吃了假冒伟哥会怎样?假冒伟哥类保健品流向哪些省市?

假冒伟哥流向20余省市

受利益驱动,不法分子将“伟哥”主要成分西地那非掺入玉米粉中,制成大量号称具有壮阳、性保健功能的假药、保健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湖南湘潭警方近期侦破的一起制售假药、有毒有害食品案件,揭开了滥用西地那非制作假药、保健品的冰山一角。

4月20日,湘潭警方公布了这起特大案件。湘潭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队长马家安介绍,通过审讯查明,崔某峰、张某团伙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贵阳市南明区青年路租用三处民房生产“万艾可”等假药,以及“虫草鹿鞭丸”等100余种有毒有害食品。该团伙的销售网络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涉案保健品店多达千余家,涉案金额高达1.5亿元。

吃了假冒伟哥会怎样

专家指出,其实壮阳假药、假冒伪劣性药之所以有市场,与“十男九虚”、必须“补肾壮阳”才能“重振雄风”等认识误区有很大关系,甚至有人将性药当成“春药”,以为吃了“有病治病、没病助性”,殊不知却因此埋下致病“祸根”。

非法购买西地那非生产出来的假“伟哥”粗制滥造、纯度不足、混合有其他对身体有害的杂质,而且,此类假药为了达到“惊人的效果”,药量往往被加大。正宗“伟哥”的剂量是100mg/粒,假冒的往往达到400~500mg/粒,但这些假药标识不清,甚至标榜“纯中药壮阳”,一般患者在使用时并不知道这些细节。长期服用这类假药可使患者超量摄入药物,导致器官长期过度充血,引发前列腺炎,甚至出现阴茎异常勃起等病理变化;心血管病患者若不慎将此类假药跟硝酸酯类等药物混吃,甚至可诱发心脏病,导致中风,增大猝死的风险。

销售假保健品怎么处罚 (二)

优质回答销售假冒保健品触及生产、销售假药罪,法律惩处严厉。根据法律规定,初次违规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以罚款。

若此行为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有其他严重情节,惩处将升级为三年至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并处以罚款。法律的严厉目的在于保护民众健康,打击此类犯罪。

《刑法》第一百四十一章明确指出,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将受到法律严惩。初次违规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以罚款。若造成严重健康危害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将面临三年至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以罚款。对于致人死亡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行为,将面临十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以罚金或没收财产。法律旨在严惩此类犯罪,保护民众生命安全。

老年人保健品骗局犯法吗法律怎么处理呢 (三)

优质回答老年人保健品骗局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将构成诈骗罪,可追究刑事责任,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通常采取免费赠送食品、生活物品,组织所谓“专家”作免费“健康讲座”,为老年人免费体检,组织免费旅游等方式,取得老年人的信息和信任,进而夸大、虚构保健品效果,向老年人推销高价保健品来骗取大额资金。

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属于诈骗,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近年来,保健品诈骗犯罪呈现发案区域不断扩大、涉案金额不断增加、作案手法不断翻新的趋势。特别是一些犯罪团伙采取公司化模式运营,老年群体深陷“保健品诈骗陷阱”的情况愈发严重,成为受害重灾区。

多数老年人没有渠道去了解产品信息,也无法利用网络公开口径去查证保健品真伪。许多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老年人信息闭塞,法律意识淡薄,爱“占小便宜”、盲信权威,固执从众等心理,针对他们量身定做的骗局。

据公安部数据统计,2018年以来,已破获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犯罪案件3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00余人,追赃挽损1.4亿余元。

保健品诈骗有哪些危害 (四)

优质回答保健品诈骗有哪些危害

保健品是一种特定的食品种类,通常具有调节机体功能和改善体质等作用。但是保健品不是药品,不具备治疗疾病的功能。

保健品诈骗是指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健康讲座、亲情营销、网络营销、上门推销等手段,诱骗、欺诈、哄卖甚至强卖给消费者假冒伪劣保健品、夸大药效的保健品或者高价保健品等,给消费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伤害。

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50%,超过65%的老年人使用过保健品。在保健品获得渠道中,老年人自己购买的比例达到了近40%。可见,老年人对保健品的需求很大,不少诈骗分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对老年人实施诈骗。

保健品诈骗的严重性在于,该类诈骗不仅卷走老年人一辈子的积蓄,而且他们推销的假冒伪劣产品还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如何才能避免老年人上当受骗有必要了解保健品典型诈骗手段和典型诈骗案例。

保健品诈骗的常见手段

一些人打着“送鸡蛋”或者其他小礼品等小恩小惠的旗号,引诱老年人购买保健品。这类诈骗主要利用老年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骗子一般会在小区、公园门口打着“买保健品送食品、生活用品”的旗号,引诱老年人上当受骗。老年人不知道的是,这些赠送的食品、生活用品很多也是“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对身体有害。

还有一些诈骗人员利用老年人自己独居,缺少亲人陪伴,内心空虚寂寞的心理。诈骗人员到家对老年人进行专访,像对待亲爹亲妈一样打“亲情牌”。这样一来,老年人更容易心甘情愿掏出钱来买产品。

此外,一些诈骗分子会安排一些老年人(托儿)现身说法。这些托儿会先描述自己吃保健品前缠人的病痛症状,再夸某保健品效果确实特别好,服用完后原来的不适感一扫而空。最后,托儿还会鼓动说现在有惠民优惠或让利活动,不买就吃亏。老年人看到同龄人“真实”的服用体验后,很容易上当。

不仅如此,一些诈骗分子一般还喜欢夸大保健功能、扩大产品疗效,宣称“包治百病,立马见效”,引诱老年人购买。但我国公布的保健食品功能仅仅包括增强免疫力、缓解视疲劳、促进排铅、改善睡眠、减肥等27项,对于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以及改善记忆力等只有辅助作用,并不能代替相应的药物。

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退还保健品受骗金额为由实施诈骗行为。他们打着国家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老年人一听是国家机关,就放松了警惕,轻易交出钱财。2019年1月8日,82岁的秦某就上当了。当天,秦某接到一个自称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给他退还保健品费用的电话。对方向其询问了受骗情况,称先退还50万元,但秦某需交5万元现金手续费。随后,秦某将现金交与对方,但未收到退款。一个月后,胡某也陷入类似骗局,胡某及时报案。警方根据线索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经查,诈骗金额达23万余元,被害人数为5人。

本案经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审理认为,犯罪嫌疑人因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退保健品费用为由,骗取手续费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而秦某等人不仅上当受骗而且选择沉默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老年人的防骗意识薄弱,他们的信息闭塞,容易被新式多样化的诈骗手段蒙蔽双眼;第二,老年人爱面子,怕被同龄人嘲笑,也怕子女们知道后指责他们,所以自我安慰为“破财免灾”;第三,儿女们在知道父母被骗后,为了让他们舒心、安心,也会选择用金钱解决问题,自掏腰包,草草了事。

首先,对于老年人自身而言,提高防骗意识是关键。老年人要正确认识保健品的作用与功效、要多和子女沟通交流、要相信科学,有病及时就医。购买保健品通过正规渠道,比如一些大的药店、品牌保健品官方旗舰店等。要注意看有无卫生部的“小蓝帽”或GMP认证标志。前者是消费者辨认区分真假保健品的特制标志,后者是国际通行的食品医药企业良好的生产流程和管理规范,是我国药品和保健品生产的强制项目。

其次,子女要做到多多关心自己的父母,常回家看看,不给骗子打“亲情牌”的机会。要有意识地给父母打好预防针,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告诉父母一些有关于保健品诈骗的新闻报道,做好对父母的防骗教育,防患于未然。要帮助自己的父母学习一些简单电子设备和软件的基本使用,以拓宽老年人获取资讯新闻的途径。

再次,社区等公共场所应做好防骗宣传工作。在公园等老年人活动较多的地方,悬挂防诈骗宣传语、设立防诈骗宣传栏。另外,社区应多为老年人举办一些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社区、街道的安保人员要加大日常巡逻力度,提高门禁水平,以保证社区、街道有良好的治安秩序。

相信关于假冒保健食品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皮律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