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刑法中的非法集资罪名
- 二、行政法规中的非法集资规定
- 三、司法解释中的非法集资规定
- 结语
本文导航,以下是目录:
(非法集资法条)非法集资法条有哪些

非法集资,作为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不仅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还严重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为了打击和防范此类犯罪,我国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处罚。以下是关于非法集资法条的详细介绍。
一、刑法中的非法集资罪名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与非法集资相关的罪名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等。
<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若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将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处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指的是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则指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但承诺履行的义务与吸收公众存款性质相同的活动。
集资诈骗罪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并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和情节的行为。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相比,集资诈骗罪的犯罪客体更为复杂,它既侵犯了金融管理秩序,又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集资诈骗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但为了非法占有目的而为之。
二、行政法规中的非法集资规定
<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四条
《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四条规定,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包括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等行为。对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予办理登记,金融机构不予开立账户、办理结算和提供贷款。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相关要点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进一步明确了非法集资的定义、当事人、防范处置原则、类型、行政管辖原则、资金清退原则等。条例指出,非法集资是指未经金融管理部门许可或违反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它具有非法性、利诱性和社会性三个特征。
条例还列举了非法集资的五种类型,包括设立互联网企业、投资及投资咨询类企业等组织吸收资金;以发行或转让股权、债权等名义吸收资金;在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商业活动中,以承诺给付回报的形式吸收资金等。对于非法集资人、非法集资协助人以及集资参与人,条例也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责任划分。
三、司法解释中的非法集资规定
《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公布了《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对非法集资的罪名、犯罪构成、立案追诉标准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例如,该司法解释明确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认定标准,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指导。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二十八条
此外,《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二十八条也规定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立案追诉标准。例如,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二十万元的,或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一百万元的,应予立案追诉。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法律法规对非法集资行为进行了全面而严格的界定和处罚。从刑法到行政法规再到司法解释,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为打击和防范非法集资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作为公民,我们应当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警惕,远离非法集资陷阱。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无论你的行为是对是错,你都需要一个准则,一个你的行为应该遵循的准则,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你的行为举止。了解完(非法集资法条)非法集资法条有哪些,皮律网相信你明白很多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