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车祸——塘沽车祸原因和后果

一、事故概况
事故时间与地点
近年来,塘沽地区发生了多起引人关注的车祸事件。其中,较为突出的一起发生在2013年1月30日,地点位于津滨高速塘沽往市区方向。此次事故因道路结冰与浓雾导致能见度低,引发二三十辆汽车连环追尾,造成了不小的社会影响。
事故伤亡情况
据统计,事故中共有6名伤者,被及时送往塘沽医院和泰达医院进行救治,所幸未造成人员死亡。但事故现场的惨烈程度仍令人触目惊心,部分车辆受损严重。
二、事故原因深析
天气因素
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极端的天气条件。2013年1月30日早晨,津滨高速塘沽往市区方向的路段因低温导致路面结冰,同时出现浓雾天气,能见度急剧下降。这种恶劣的天气条件使得驾驶员难以判断前方路况,从而引发了连环追尾事故。
人为因素
除了天气因素外,人为因素也不容忽视。在某些情况下,驾驶员的疲劳驾驶、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等行为也会增加车祸的风险。虽然
- 1、京津公路京津公路发生严重车祸
- 2、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车祸是哪个朝代
- 3、棋坛第一人吴清源,曾与段祺瑞对弈,日本所有九段棋手都赢不了他
- 4、中国铁路史上的悲剧是什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
塘沽车祸——塘沽车祸原因和后果的相关问答
京津公路京津公路发生严重车祸 (一)
贡献者回答2007年3月16日下午2点20分左右,在京津公路通州路段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一辆货车与面包车迎头相撞,导致货车司机和一名乘客当场死亡。面包车内两人受伤。事发现场位于京津公路通州土桥新桥西侧。附近一家店铺的员工张建国发现事故后立即拨打122报警。随后,警方、999急救人员和120医护人员赶到现场。他们将面包车内的两名伤者送往263医院。医生初步检查发现,面包车司机右脚多处骨折,乘客鼻骨骨折,需住院治疗。下午4点,事故车辆被救援车拖离现场,交通恢复正常。通州区的路政工作人员表示,事故导致隔离带倒塌。此次事故引发了对京津公路改造的关注。根据计划,京津公路将由现在的双向六车道改造为双向八车道,宽度达到74米。目前,北仓道至果园南道、赵虎庄高层及广厦里住宅楼门前已完成粗粒式沥青混凝土铺装施工,完成长度1.14公里,面积14000平方米;京津公路北段辅道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1%。此次纳入快速路系统改造工程总长3.5公里,预计于10月份完成,届时,中心城区通往杨村、北京的重要通道京津公路的通行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 扩展资料
京津公路即103国道, 是连接北京和天津、塘沽的一条主干道。 103国道从北京建国门开始,通过通州区,继续往天津武清,杨村方向走,经过天津最终抵达塘沽全程149公里,经过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省份。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车祸是哪个朝代 (二)
贡献者回答公孙轩辕发明了战车,然而这个三皇五帝时代连条道路都没有,不可能有车祸
然后东周的战车大战时代,所谓的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然而一样没有国道和道路,也无法车祸,因为这个时代的战车也是类似如今洲际导弹那样的定位,不能随便用。
然后就是秦汉了,秦汉有过限定马车马夫不能越过规定范围,不能闯宫廷。所以车祸案很可能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
从张良博浪沙刺秦案来论,理论上是最早的“车祸事件“,所以这也是为何“车祸“与暗杀论息息相关的可能吧。
棋坛第一人吴清源,曾与段祺瑞对弈,日本所有九段棋手都赢不了他 (三)
贡献者回答晚年吴清源
围棋大师吴清源生在中国,1928年14岁时作为神童来到日本棋院,之后纵横日本棋坛五十多年,是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十番棋之王、昭和棋圣。他一生收了两名弟子,林海峰和芮乃伟。虽然吴清源加入了日本籍,但是自1984年告别棋坛后,他多次回到中国,希望为世界和平与中日友好做出微薄的贡献,可以看出他有一颗中国心。
吴清源(1914—2014)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属福州市)一个盐商家庭,其父吴毅曾留学日本学法政,酷爱围棋,其母张舒文是民国奉天省长张元奇的长女。幼年时吴清源一家投奔外公迁居北京。外公在天津英租界买了别墅,1920年为逃避直皖战争,母亲携吴清源兄弟三人到天津外公家住过一段时间。
吴毅回国后在段棋瑞手下当闲职,常和别人赌棋,每局赌两块银元。吴清源对围棋有过人的天赋,棋谱过目不忘,又由于小时患病不能激烈运动,没别的事干,围棋水平提高很快。
吴清源
有一次,吴毅和福州名手林贻堂下棋,赌注是五块银元,吴清源也在场。林贻堂棋力高出一筹,占尽上风,吴毅没办法,借口上茅房跑开思索对策。过了老半天,林贻堂等得不耐烦了,吴清源说:“要不我替我爹下几步吧?”林贻堂哈哈大笑:“你要是输了你父亲会认吗?”吴清源道:“等我输了再问他!”
随后不过一二十手,吴清源转败为胜。林贻堂不服,要和吴清源再下一局,赌注十块银元。结果林贻堂又输了。“围棋神童”之名不胫而走。随后吴清源出入宣武门内大街绒线胡同的“海丰轩”茶社,与常在这里聚集的一流棋手汪云峰、顾水如、刘棣怀等受子对弈。
1924年吴毅病故,吴清源只有10岁,段祺瑞特地叫人找吴清源来下棋。段祺瑞认为自己的棋力达到了七段水平,第一局吴清源不敢赢,段棋瑞说:“你能赢我,我才高兴。”两人又下了两局,都是吴清源赢。段祺瑞下棋不能输,气得拂袖而去。但过后他每月资助吴清源一百块大洋生活费,由此看出段祺瑞爱才。
吴清源
吴清源在福建同乡的带领下,到日本人办的俱乐部下棋。他和一个日本初段对弈,苦战获胜,引起在北京经营美术商品的日本人山崎有民的注意。山崎与日本棋院重要人物濑越宪作熟识,将“北京出了个围棋天才少年”的消息告知濑越,并积极联络推进吴清源东渡日本。
1927年,日本围棋名手井上孝平五段来北京,与吴清源下棋,在让二子局中,吴清源执黑三胜井上孝平;让先局中,吴清源一胜一平。棋谱传回日本,濑越宪作对这位神童产生了兴趣,为吴清源争得两年内每月200元生活费的考察待遇,邀请吴清源赴日。1928年10月,吴清源从北京到天津,在塘沽码头乘日本轮“长安丸”赴日留学,此后留在日本下棋。
吴清源
1939年到1956年是吴清源的全盛时代,被称为“吴清源时代”。他在十次十番棋中战胜了日本顶尖的七位超级棋士,把所有对手打到降级,直至无人可战。他对围棋的贡献,一是提出新布局理论,二是提出以大雪崩内拐为代表的吴清源定式,三是提出“21世纪围棋”概念。他崇尚下棋要阴阳调和,保留变与不变,讲究势力与实地的平衡。他认为对弈的最终目的是从中领略圆满调和的“道”,追求棋艺和人生的共同完美。
由于生病等原因,直到1950年2月,吴清源才由日本棋院正式授予九段。实际上日本所有的九段都不是他的对手。1961年吴清源遭遇车祸,又患上肺结核,从此退出各项大赛,1984年宣告隐退。
吴清源和天津的缘分很深。当初他从天津塘沽码头东渡日本,此情此景他永生不忘。1935年,吴清源回到天津。他拜见了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张伯苓的态度十分冷淡,因为吴清源一身和服打扮引起了他的反感。吴清源还拜访了住在英租界的罗隆基、曾做过北洋总理的潘复、《庸报》社长李玉堂,并在惠中饭店与溥仪的堂兄溥修下了一盘棋。
吴清源与林海峰
1995年,81岁的吴清源再次回国。5月16日上午10点半,他乘坐从北京到天津的列车,在天津站下车。与他同行的是他的夫人和儿子,还有日本NHK电视台的三位记者。在站口迎候的是他的二哥、中国医学科学院离休教授吴景略。
在天津,吴清源重访塘沽码头,去了外公当年在英租界17号路(今新华体育场附近)住过的小楼,还去了1935年来津后探访过的位于滨江道的《庸报》馆旧址。
他从日本带来了几把精致的木柄折扇,请二哥转送给亲友,扇面上有他用毛笔写的“青山不老”四个汉字,附有他的签名、印章。吴清源夫妇在天津仅逗留了一个晚上,转天下午乘火车返回北京,接着又到他的出生地福州寻根探祖。(文:何玉新)
晚年吴清源
电影《吴清源》
中国铁路史上的悲剧是什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 (四)
贡献者回答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或重大、或悲惨、或荣耀的历史事件,也有无数被淹没在“大事”中的“小事”,被史官们忽视,被历史的洪流冲刷。中国铁路史上就有这样一件悲剧,不应该被历史遗忘。
津沽铁路,是中国历史上较早修成的铁路之一,起点为天津终点为塘沽,由伍廷芳主持的津沽铁路公司于1887年修建,1888年通车,中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曾参与修建。
或许是因为当时的清朝有太多所谓的重大事件,或许是因为人们总是选择性地忽视负面报道,这件交通事故仿佛并没有引起国民的视线,甚至于,在很多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这一事件。但实际上,这场事故却是中国铁路交通史上的首次重大事故,对于中国的铁路发展来说意义深远。
今天,我们就来真实地还原一下这次铁路事故。1889年3月25日夜晚,两列火车在津沽铁路军粮城站迎面对撞,剧烈撞击引发了大火,造成了数十人伤亡,其中,不少人被大火活活烧死,现场十分惨烈。造成这一重大灾难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一系列的违章操作成为了车祸的导火线。
3月25日傍晚,按照列车行次表,会有两列火车在军粮城交汇。军粮城位于天津市东丽区,唐代为了防止北方的游牧民族突袭,在这里屯兵,转运军粮,因此得名。津沽铁路从军粮城中间穿过,是京畿交通的要道。
这两辆列车,其中一辆从天津开往塘沽,被媒体简称为“天津火车”,这辆列车是一列客车,共有4节车厢,司机是个英国人,叫贾维斯(Jarvis)。
另一辆列车从唐山开往天津,中间经过塘沽,媒体报道时简称为“塘沽火车”。这是一辆货车,车上主要装载的是一些煤矿、砂石等,最后,留了一节客车车厢。
“天津火车”的发车时间是下午4:35,“塘沽火车”的发车时间是下午4:40,两辆列车相向驾驶,按照规定,两车将于5:28在军粮城会和。
但是,“天津火车”准时到达了军粮城之后,“塘沽火车”却迟迟没有到来,后来,据媒体报道,“塘沽火车”在塘沽站卸货的时候,司机擅自离开岗位,端起枪去打鸟,结果,把自己的手弄伤了,司机被送到医院,车站只能临时找别的司机代替。这么看来,火车司机擅离职守是这场灾难的直接原因。
可是,仔细一想,在火车迟迟不出现的时候,为什么两个车站之间没有联络呢?难道要另一辆车一直等下去吗?有人可能会说,也许那个年代没有通讯设备?其实,并不是。
早在1877年,李鸿章就修建了从天津机器局到城内总督衙门的电报线,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电报线。车祸发生的这一天,没有极端天气,也没有任何通讯技术问题,只是因为两个车站的工作人员忘记联络沟通,导致悲剧发生。
“天津火车”的英国司机贾维斯(Jarvis)一直等了整整三个小时,实在等不下去了,于是,不管什么规矩不规矩,在晚上8:30的时候擅自发车开往塘沽。根据某英国编年史记载,当时有一位华人司机曾经劝阻过英国司机,但是,并没有成功。也有媒体报道说,当时这名司机在等待期间,喝得酩酊大醉,英国司机的“违反条例”和“醉酒驾驶”也是导致灾难的重要原因。
当“天津火车”行驶没多久,“塘沽火车”就从对面开了过来,眼看两辆火车将要相撞,喝醉了的贾维斯(Jarvis)似乎没有反应过来,“塘沽火车”却紧急刹车,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天津火车”没有减速,直直地撞了上去,两车的锅炉发生了剧烈爆炸。
那个年代火车的车速只有30——50公里/时,其实,并不快,两辆火车相撞后,由于“塘沽火车”紧急刹车,前面二十多列车厢也全都是货车,最后一列客车车厢受到的冲击并不大。而“天津火车”虽然没有紧急刹车,但是,在当时的行驶下,也不应该造成重大伤亡。
但是,祸不单行,除了醉酒驾驶、违反规定以外,“天津火车”的照明灯也出了问题,按照铁路规定,为了防止火灾,车厢内的照明都应该使用鱼油,但是,出发前,“天津火车”的鱼油用完了,于是,违反规定使用了煤油。煤油极易引发火灾,两车相撞后,煤油溢出,瞬间引起大火,乘客们的最后一丝生还希望也被烧没了。
关于这次车祸的死亡人数,众口不一,据《申报》笼统地报道,总共的死亡人数有几十人,大概是这件事情的负面影响过大,其它外媒也没有报道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可想而知,这确实是一场死伤惨烈的车祸。
事情发生之后,虽然,政府没有发声,但是,媒体却出了不少报道,尤其是当时最大的中文报纸《申报》,发表多篇新闻评论,抨击中国司机不守规矩,没有时间观念。然而,这两辆火车里,司机主要是外国人,只有个别中国人。而且,在外国铁路交通事故也没少发生,造成重大伤亡的也很多,《申报》这种妄自菲薄的偏向性言论,在如今看来,倒有些崇洋媚外的意思。
在火车事件发生一个月后,另一座铁路桥修建完工,但是,刚刚完工就引发了当地船民们的抗议,理由是这座桥影响了船只的通过。可是,事实上,这座桥的高度民船通过绰绰有余。船民们的抗议愈演愈烈,李鸿章为了安抚人心,只好将修好的铁路桥炸毁。而这一炸,中国铁路总公司承受了近8万两的巨额损失。
无论是铁路车祸,还是抗议铁路桥,李鸿章所代表的清政府,都采取了一种息事宁人的态度,希望负面事件尽快平定。
原因在于,这一历史阶段的特殊性——中央正处于权力交替阶段。两辆火车相撞前一个月,光绪帝完成大婚,相撞后21天,慈禧宣布退居二线,由光绪帝亲政。表面看来是慈禧的放权,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慈禧不仅搬往了太上皇住的宁寿宫,还经常传唤皇帝。但不管怎样,形式上是光绪帝掌权,朝中的大臣为了自己的前途,纷纷开始站队。
这时候,李鸿章提出了一个建议,在修建完津沽铁路后,他建议向西延展,将铁路修建到通州。然而,朝中大臣趁机诋毁李鸿章,认为将铁路修到通州意味着京城“门户大开”,一旦形势有变,敌人便会沿着铁路快速入侵,一时间,李鸿章被扣上了“通敌卖国”的大帽子。
不过,李鸿章并不害怕,在醇亲王奕譞的支持下,李鸿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修建铁路是强兵富国的重要举措,当今天下并不太平,铁路干线的完善也是国防的重要一环。两种观点对立,李鸿章建议中央和各级官员就此事在朝中展开讨论。
对于地方官员而言,修建铁路是增加政绩的好机会,他们绝对不会放过,李鸿章发起讨论就是要逼这些人表态,来缓解自己承担的压力。慈禧太后看了李鸿寨的奏折后,明确表示支持铁路建设,朝中的讨论逐渐从“是否修建铁路”转变为了“先修建哪条铁路”. .
于是,在这一阶段发生的津沽铁路惨案,是注定要被迅速淡化的。这件惨案发生一个多月后,中央明确了修建铁路的重要性,并批准了包括津通铁路在内的多条铁路建设。
通过上文关于塘沽车祸的相关信息,皮律网相信你已经得到许多的启发,也明白类似这种问题的应当如何解决了,假如你要了解其它的相关信息,请点击皮律网的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