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然而,这同时也带来了散播谣言的风险。当不实之词在人群中迅速蔓延,其危害不容小觑。散播谣言可能构成多种罪名,轻者可能触犯治安管理法规,面临行政拘留和罚款的处罚;重者则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如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诽谤罪,甚至是寻衅滋事罪。这些罪名不仅关乎个人的法律责任,更体现了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尊重与维护。
散播谣言构成什么罪 (一)

贡献者回答散播谣言有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也有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
编造的虚假有害信息,一经网络的传播,容易引发公众恐慌情绪,扰乱公共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其行为可能触犯《刑法》中的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编造、散播谣言可能会承担的法律责任还包括:
1、民事责任
如果造谣、传谣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者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商业信誉,依据《民法典》等法律规定,造谣传谣者可能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
2、行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寻衅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起哄闹事,殴打伤害无辜,肆意挑衅,横行霸道,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
1、主体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l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2、主观方面
本罪在主观上只能由故意构成。即公然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其动机是通过寻衅滋事活动,追求精神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3、3、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所谓公共秩序包括公共场所秩序和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的共同准则。寻衅滋事犯罪多发生在公共场所(也有一些发生在偏僻隐蔽的地方),常常给公民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财产造成损害,但是寻衅滋事罪一般侵犯的并不是特定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财产,而主要是指向公共秩序,向整个社会挑战,蔑视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
4、客观方面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无事生非,起哄捣乱,无理取闹,殴打伤害无辜,肆意挑衅,横行霸道,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条【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有期徒刑。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高空抛物罪】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口头造谣罪定罪标准 (二)
贡献者回答口头造谣罪定罪需符合以下标准:首先,需存在捏造事实的行为;其次,需实施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最后,诽谤行为针对特定对象,即便不直接指名,内容使他人能知晓受害人身份。《刑法》246条指出,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若为暴力或其他方式实施,构成情节严重。若以信息网络实施,且被害人向法院提出诉讼困难,法院有权请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此外,若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或国家利益,则不适用告诉程序。此罪行适用告诉程序,但若情况特殊,可依法处理。即口头造谣罪的定罪标准。
微博造谣定罪的标准是怎么样的? (三)
贡献者回答微博造谣定罪的标准是只要造谣的内容点击、浏览的次数达到五千次,或者是被转发五百次的,那么就可以认定为诽谤罪,构成本罪者一般就会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是拘役。 一、微博造谣定罪的标准是怎么样的?
造谣也分很多方面,首先造谣内容的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条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第三条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
(二)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
(三)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
(四)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五)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
(六)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
(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
二、网络恶意诽谤罪的应对?
法律所规定的“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诽谤罪,被害人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诽谤外国人影响国际关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诉或不能告诉,人民检察院应提起公诉。自己遇到过网络恶意诽谤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收集到相关的证据,维护好个人的权益,积极起诉对方。
综合上面所说的,微博造谣造成严重的后果是可以构成刑事犯罪的,但执法人员在进行认定时就要看微博的阅读率或者是转发率是否达到了国家所规定的标准,这样才能依法的处罚,所以,案件的处理都是有法律依据的,这样才能让违法者付出该有的代价。
诽谤造谣罪怎么定罪 (四)
贡献者回答诽谤造谣行为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并非独立罪名,而是通过侮辱罪进行定罪,具体定罪情况如下:
定罪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若以暴力或其他方式公开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且情节严重,将面临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
网络诽谤的特别规定:
针对通过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的情况,有专门的司法解释明确了定罪标准。这包括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网络上传播,或篡改原始信息以损害他人名誉并在网络上散播。明知是虚假信息还故意传播,且情节恶劣的,也将按诽谤罪论处。
案件处理原则:
这类案件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如果没有受害人的指控,一般不会主动进行刑事追诉,除非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综上所述,诽谤造谣行为的定罪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主要依据侮辱罪的相关规定,并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和是否通过网络实施有所不同。受害人需要主动提出指控,除非该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造成了重大影响。
明白散播谣言构成什么罪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皮律网的其他栏目。